【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甘肃省:通信管理局协同联动完善措施源头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

2020年06月11日11:11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一、背景与起因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有组织的高科技犯罪。犯罪分子通过电话、互联网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进行转账从而骗取钱财。电信网络诈骗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严重干扰电信网络秩序,不利于法治社会建设;严重破坏社会诚信水平,特别是一些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冒充公共权力机构、执法司法机关或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诈骗,严重损害国家机关权威,严重危害诚信社会建设;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社会和谐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也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

二、做法与经过

我局与省公安厅强化协作、密切配合,开展涉案电话的追踪溯源、网站封停等,确保形成打击合力。加强技术手段建设,开展对省际诈骗电话防范拦截系统升级改造,全面提升系统监测防范、综合分析和预警处置能力。积极开展互联网反诈系统建设方案研讨,推动反诈技术手段由电信网向互联网延伸覆盖。同时强化行业管理及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宣传教育及提醒,本着“问题导向、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综合施策、社会共治”的原则,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用户合法权益,保障正常通信秩序。

(一)协同联动,健全工作机制

1.为方便受骗群众快速报案,畅通报案渠道,我局与省公安厅积极对接,先行先试,率先于2019年初面向全省14个市州固网及移动网用户,开通了96110反诈骗报警公益热线电话并全面免除码号占用费及通话费。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加强宣传,积极树立“96110”品牌,便于群众识别,大大提高了预警来电的可信度,有效提升了防范预警效率。截至4月底,96110呼叫量为153088次。

2.与公安厅建立快速联动处置机制,公安厅反诈中心将确认的涉诈网址第一时间推送我局,由我局安排基础电信企业进行封堵,杜绝用户访问或登录诈骗网站。截至四月底,共封堵涉诈网站20008个。同时反诈中心定期总结归纳典型案例及作案手法推送我局,由我局组织企业向手机用户发送防骗提示短信,提高用户识骗防骗的能力。自2019年以来,累计发送短信约5.8亿条。

3.2016年依据国务院联席办要求,我局安排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指定专人,带资源、带权限入驻公安厅反诈中心,配合开展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工作,在此期间协助反诈中心民警对涉案号码进行查询、关停,对涉案网址进行封堵。

4.针对近期我省涉嫌诈骗电话号码数量明显上升,出现为境外诈骗团伙提供话务中转犯罪窝点的情况,今年四月份我局与公安厅联合开展集中打击整治专项行动,组织基础电信企业对涉案号码的呼叫行为、位置特征、呼叫离散度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建立疑似涉诈电话呼叫模型。根据模型对全省在网用户的呼叫行为进行分析,以大数据分析研判为支撑,精准定位疑似涉诈号码,将锁定的疑似号码相关信息推送公安厅反诈中心进行排查打击。截至目前,共配合公安机关打掉电信诈骗犯罪窝点26个。

(二)完善措施,强化技术手段建设

1.2017年3月完成省级诈骗电话防范拦截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境内省外来话的在线监测、识别和分析以及对诈骗电话的拦截处置,有效降低了我省电话诈骗的发案率,为公安机关进行呼叫溯源、案情监控提供了有力支撑。系统建成以来,共累计拦截省外诈骗呼叫量5482.7万次,累计拦截诈骗号码101.5万个,累计劝阻受骗群众28.7万人,配置黑名单5.5万个,灰名单16.43万个。但随着通信网络IP化演进,大量的不法分子在境外伪造虚假主叫号码,通过省长途线路或国际电路向省内拨打诈骗电话进行不法活动,原有系统很难实时发现并拦截诈骗电话。

目前,受省公安厅委托,我局已会同基础电信企业完成对省际诈骗电话防范拦截系统升级方案的研讨及可行性分析,该升级项目旨在实现对现有通信网络下异常语音通信行为的识别和处置,从源头上降低省内群众受骗的概率。

2.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通信信息诈骗已由电话短信诈骗向网络诈骗演进。当前,网络诈骗发案最多、增长势头最猛,其具有的信息传播链条长,同时随着诈骗分子骗术的不断翻新和精准化程度的持续提高,追踪溯源和打击治理难度很大。为有效防范省内群众通过互联网访问涉诈网站,我局积极整合现有系统资源,初步建设了互联网反诈部省联动平台,实现了对涉诈网址、涉诈域名、涉诈APP等信息的共享处置。2020年一季度累计监测到网络诈骗日志292888条,其中,赌博事件144150件,色情事件93777件,钓鱼诈骗事件163729次。另外发现诈骗网页24086个,其中钓鱼诈骗1210个,仿冒APP网页链接22876个。

(三)源头治理,加强信息保护

1.切实加强实人认证,持续巩固实名制工作成效。一是督促企业加强新入网用户实名登记管理,严格落实人证一致性比对核验、“一证五卡”限制等措施。二是加强代理渠道管理,严格执行代理商考核、扣罚和退出机制。三是强化电话用户登记信息动态复核,加大对诈骗高发地区漫游号码的监测分析,根据其通话行为、实名登记情况等进行二次身份复核,将高危疑似涉诈号码推送给公安机关联动甄别处置。四是加大责任倒查力度,对因电话用户实名登记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电话卡被用于实施通讯信息诈骗犯罪的,依法依规从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严控新业务通讯信息诈骗风险。一是积极防范物联网行业卡诈骗风险,建立分级审批制度,按照“功能最小化”原则,对物联网行业卡使用范围、使用场景等进行严格限制和绑定。严格落实物联网行业卡分类管理、功能限制、使用监测等,并在签订销售合同中,明确物联网行业卡使用范围和使用要求,细化责任条款,严禁违反合同规定使用或二次转售。二是严控新兴领域通讯信息诈骗风险,紧密跟踪“互联网+”融合类业务涉通讯信息诈骗风险,加强对新兴领域诈骗风险的分析研判和有效应对,建立完善的安全评估制度,在新业务和应用立项研发、上线运营等关键环节加强安全评估,落实安全保障措施。

3.加强用户个人信息使用内部管理,组织企业开展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自查,重点检查营业厅、代理点等环节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和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用户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降低诈骗分子实施精准诈骗的风险。

4.完善举报通报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一是督促企业完善举报通报机制,形成核查处置、问题整改、违规追责、结果反馈等管理闭环,对于通报的电话号码、网址、域名、IP地址等要逐一复核、处置。二是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以目标为导向,细化完善各环节的责任要求,强化问责力度。三是加强督导检查,重点针对制度机制、业务管理、技术防范、监测处置等工作要求落实情况开展对标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责令企业立即整改,不留死角隐患。

5.为有效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电信诈骗风险,我局建立了电信诈骗监测与处置情况通报制度。每月对诈骗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督促企业切实加强防范诈骗能力建设及工作落实。

(四)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宣传教育

一是广泛加强宣传教育,依托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创新宣传方式,通过进社区、进校园、一线工作人员以案释法等形式,将通讯信息诈骗新手法、新花样及时向群众宣传提醒,切实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能力。二是强化风险提示,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公益短彩信、闪信、彩印、手机APP,网上营业厅等开展通讯信息诈骗风险宣传引导和防范提醒,对诈骗电话号码、恶意网址、手机恶意程序、异常互联网账号等有效提示和预警。

三、成效与反响

自2017年3月,我省省际出入口诈骗电话防范拦截系统建成以来,在诈骗电话拦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诈骗电话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国际诈骗电话数据看,与2017年12月相比,2018年6月下降72%;从省际出入口来看,2018年6月各省监测处置的诈骗电话数量相比2017年12月下降了60%;从互联网企业监测数据看,腾讯2017年《反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报告》显示,诈骗电话拨打次数同比大幅下降75.4%。

2019年以来,累计拦截属实诈骗电话5327余万次,警示提醒骚扰、诈骗电话1.086亿次,关停属实涉案诈骗号码及高危疑似号码近7424个,组织开展联查、甄别诈骗号码7.5万余个,提前处置近3.5万个;共监测疑似骚扰电话号码346.5万余个,加入黑名单5万余次;拦截垃圾短信1.946亿余条,加入黑名单违规号码128.8万余个;监测疑似垃圾彩信8719万余条,拦截属实垃圾彩信32万余条。

经过体系化集中拦截和整治,诈骗分子利用电话进行诈骗的成本不断上升、成功率不断下降,其在不断探索使用新的诈骗电话手法的同时,更多的转向互联网渠道进行诈骗。因此,针对网络诈骗的监测与处置已成为当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重中之重。

四、探讨与评论

一是在法律法规方面,无法可依和有法难依的现象突出。例如,个人售卖本人手机卡、银行卡、网上支付账号等行为存在如何定性的问题。二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随着诈骗手段的不断翻新,现有反诈系统需不断进行相关功能的迭代开发和优化完善,互联网反诈技术手段建设急需加强。

(责编:王海跃、谢龙)